2013年2月18日,由我国著名导演王潮歌倾力打造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正式面向公众,首次试水市场。截至3月7日,又见平遥成功演出43场,共计31476人观看,每场演出平均迎来732名观众,上座率高达91.5%。随着该剧的受宠,为其周边的饭店及客栈、宾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且为整座平遥古城的旅游业注入了无限生机。
门庭若市的镖局,别具一格的茶馆,气势恢宏的南门广场,古朴典雅的赵家大院……3月8日13时30分,记者跟随游客的脚步,走进上万平方米的 《又见平遥》剧场。穿行于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体味150年前平遥古城的民俗风情,仿佛穿越到了清末。“等你来看我,花开花又落,等到雪花白,又是秋风过”,听着用方言土语编成的民歌,梦中的故乡、思念的先辈已近在咫尺。
形似无“舞台”,处处是舞台
“你知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光绪六年!”“你有没有见过小山猫?我们都在找他!”闲逛于清末繁华的“平遥古城”内,频频被不期而遇的“古人们”询问着意想不到的问题,继而,交谈之中,他们又从不同角度讲述着《又见平遥》的故事背景。这一切令人身临其境。
较之传统的演出模式,《又见平遥》将整座“平遥古城”当做了流动的舞台,而演员不仅就在观众的身边,还会巧妙地与其进行交流和互动。
“我所看过的‘印象’系列剧通常是坐在观众席上看到整台演出的一个侧面,《又见平遥》创新性地取消了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360度零距离接触到演员,仿佛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剧中的一个角色。”在此之前,来自太原的高先生虽已看过《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多部“印象”系列剧,但他却更偏爱《又见平遥》,“它所蕴含的浓厚的文化和历史,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这是我第二次专程从太原赶来观看,但却丝毫没有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
“刮风,我跑,下雪,我跑,我这样拼了命地跑,一步也不停,一步也不能停啊!”听到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死后那一声声迫切想要回家的呐喊,现场的许多观众早已潸然泪下。
尽管,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表演,但每每演到此处,饰演赵易硕的演员成飞总会不由得泪洒现场,“为了保回王掌柜的一条血脉,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承诺,赵东家将全部的家产以及自己年轻的生命统统献了出去,如果没有赵东家以及232名镖师生命的付出,就不会流传下这样一段悲壮的故事,更不会有王家子子孙孙的繁衍不息。所以,每次演赵东家时,我总感觉自己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的去做这样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
成飞淋漓尽致的表演,源于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平遥人,“一想到这是我们平遥的故事,就特自豪!”其实,除了成飞,《又见平遥》的200余名演职人员中的大多数都是平遥本地人,“讲自己家的事情,自己有发言权,我们对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很乐意通过自己真实的表演,传递平遥的历史文化和坚韧执著的精神面貌,让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平遥、喜欢平遥。”
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在盼将《又见平遥》比作“原生态的矿泉水”,“我们追求的就是真实地还原历史,这是发生在平遥的事儿,所以必须让当地人来演,这也有助于解决我们当地的就业问题。”
打开一扇窗,带来一世界
王在盼自信,《又见平遥》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观看其他演出,如同品茶,清淡中品味意境;观看《又见平遥》,犹如饮酒,浓郁中回味思考。”《又见平遥》一天只公演两场,分别于13时30分和18时30分开演,观众分别通过A口和B口进入场内,这两个通道的佳承载量800人,大承载量950人。
3月8日这天,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仅凭午时场便售出947张票,公司特意增加了“妇女专场”,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游客未能如愿于当日一睹此剧风采。据工作人员透露,“3月8日的票已于前日全部售完,当日前来购票的游客,只能预订第二天的票。”
王在盼将2013年定为《又见平遥》的成长期,4月30日之前,公司将持续采取“半票优惠”的营销手段,“我们当下在意的是,先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部剧,并在口口相传中树立口碑,为长远的发展打开一扇窗。”《又见平遥》剧场紧邻平遥古城西侧,不俗的票房成绩,也带动了古城周边饭店及客栈、宾馆的发展。
栾兆论所开的饭店距该剧场仅有500米的距离,去年他得知剧场将建在自家饭店门口时,便天天盼着剧场早日建成。3月8日中午,他的饭店接待了大约500名游客,其中200余名游客是专程来看此剧的。生意兴隆的他,整日乐得合不拢嘴,“希望有更多像《又见平遥》这样的好项目,来带动整个平遥旅游业的发展。”
平遥洪善驿民俗宾馆则别出心裁地与《又见平遥》采取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销售部经理宋志远介绍,“现在,我们会向每一位顾客推荐《又见平遥》,游客们只要拿着该剧门票,就可在我们宾馆住宿、餐饮上享受优惠。以前,游客们来我们平遥,只能逛古城,赏民俗,住客栈。《又见平遥》增加了新的旅游内容,不少游客为了看剧,还会特意在平遥多呆上一天。”
“做好文化,经济效益也随之而来,我相信,好的东西是有无限生命力的。”目前,王在盼正踌躇满志地组织创建“又见平遥文化旅游产业区”,“这个产业区正是我们所要开展的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就建好了,届时,游客们在观赏表演之余,还可享受到吃、住、行、娱、购一条龙服务。”
不仅有感动,还要去深思
“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救的不是性命,是血脉!”一名镖师魂归故里后所发出的这句感慨,令现场观众唏嘘不已。
诚信文化和姓氏文化,成为《又见平遥》所宣扬的两种饱含晋商精神的文化理念,而“镖师舞”和“面粉舞”则将其具象化。回家,是“镖师舞”诠释的核心思想;震撼,是观众们给出的一致评价。
“镖师舞”,高空舞蹈,无疑增加了表演的难度。舞蹈演员李念感触颇深,“我是站在城墙4米多高的位置,而高达6米多,克服心理障碍成了我们首要攻克的难题。‘镖师舞’演绎的是出于对家乡及亲人的深深眷念,镖师们虽已逝去生命,但他们的魂魄回到了平遥城。为了更好地诠释这种思乡之情,我们在4个月内排了至少10个版本,天天都在记动作,因为动作天天都在改,高强度的训练把我们都快练成铁军了。”
跳“镖师舞”时,李念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每当我在城墙上望着现场的观众,都会产生一种错觉,感觉每一位观众都是我的亲人。而当我被拉回城墙时,总会有深深的不舍。”“面粉舞”,另辟蹊径,通过一碗面表达游子对家乡的热爱。
此舞由50余名舞蹈演员共同完成,李念也参与其中,“排练之初,几乎天天都会被扬起的面粉呛到,每当与面粉接触时,我都会选择闭气。排练中,王潮歌导演要求我们通过用心做面以及对面的珍惜,来表达对家乡的不舍和热爱。所以,我们的真情实感必须细腻地投入到每一个眼神及神情。”
剧场流动的人潮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虽然他由女儿搀扶着缓慢吃力地走在后,但始终微笑着,“我就是平遥人,今年74岁了,街坊邻里们都说这部剧演得好,一看,确实演出了我们平遥人的精神!”榆次的彭先生则带着上海的朋友慕名而来,“我这些朋友都是第一次来山西,这部剧让他们不虚此行。”《又见平遥》总导演王潮歌追求的是——不仅要给观众带来感动,更要引发观众深思。
“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谁?我们的祖先在哪里?他们是做什么的?是否在我们的血液里也会流淌着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你想得明白,而且已经弄明白的话,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能够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