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

返回首页旅游攻略 正文

葫芦岛旅游历史文化

2013/3/13 0:00:00 作者:匿名

    每年去葫芦岛旅游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所以清楚葫芦岛旅游历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葫芦岛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早在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沙锅屯古人类洞穴遗址,具有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特征。考古发掘证实,这里在原始社会不仅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而且能够烧制彩陶,农牧业已达到相当水平。太原到辽宁旅游的朋友去葫芦岛旅游,出发前一定要了解葫芦岛旅游历史文化;下面是山西旅游热线为您准备的葫芦岛旅游历史文化。
    从远古走出,到了商周时代,葫芦岛属于孤竹国的区域。这一时期,葫芦岛有着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器冶炼和制造技术发达,并且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斗争中。战国时期,葫芦岛地区出现了早的城市文明,建昌县东大杖子古墓群被认为是中国目前为止发掘规模大、完整、有价值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揭示出这里昔日繁荣的文化。
    秦汉时期,葫芦岛成为渤海岸边令人瞩目的地方。秦始皇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行宫,即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绥中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被认为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碣石”所在地。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渤海都曾在这里停留、歇息,汉武帝还修筑了“望海台”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欣赏这里的秀美景致。曹操北征乌桓路经这里,诗兴大发,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千古佳句,太原到葫芦岛旅游的朋友一定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壮观景色来!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葫芦岛地区经济文化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剧,给这里带来了兼收并蓄的文明。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大量迁居此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骑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水乳交融。辽西走廊得到开发,成为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辽代在葫芦岛地区广设州县,这里佛教兴盛,菊花岛上的大龙宫寺远近闻名,白塔峪塔、妙峰寺双塔、前卫歪塔等佛塔各有千秋。
    穿越历史长河,明代的葫芦岛成为关外要塞。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修筑的蓟镇长城和正统年间所建的辽东长城,对防御蒙古部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葫芦岛留下了深邃悠远的长城文化。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名将都曾在葫芦岛的土地上领兵御敌。宁远卫城也就是今天的兴城古城,是当时辽西走廊的军事重镇、明朝在山海关外的二十五个卫城之一,曾经是辽东巡抚、蓟辽督师的驻地,见证了明清征战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
    1626年(明天启六年)正月,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伐宁远,袁崇焕率领明军誓死杀敌,“凭坚城,用大炮”,以少胜多,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努尔哈赤也因为这一仗战败愤懑而死。宁远保卫战,是明朝和后金军队作战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震惊朝野。第二年,皇太极为报父仇,又率军讨伐辽西走廊,袁崇焕率军坚守锦州、宁远,又取得了“宁锦大捷”。这两次胜利让葫芦岛在中国古代战争史册上熠熠生辉。
    明代,葫芦岛的名称第一次被载入史书,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成书的《辽东志》中记载了葫芦岛的名称和地理方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早的关于葫芦岛的文字记载。
    清朝初年,为了保护所谓的东北地区“龙兴之地”,修筑了柳条边墙,葫芦岛地区由此有了边里、边外的称谓。今天连山区的新台门、兴城的梨树沟门,绥中的明水塘门,都是昔日柳条边的“边门”,是边里边外过往通商的要地。贯穿葫芦岛地区的辽西走廊是“闯关东”的关内移民经过地之一,很多“闯关东”的人们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把根扎在了这里,关内移民不仅给这里带来了大批劳动力,也传播了中原地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四位皇帝东巡盛京祭祖,都经过葫芦岛的土地,并在这里驻足歇息,留下了许多诗篇。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乾隆皇帝题祖氏石坊的两首诗。明清两代的宁远文庙远近闻名,造就了许多进士、举人,传承着儒家精神。如明代刑部尚书陈寿、清代“进士诗人”沈一揆,都是土生土长的葫芦岛人。
    近代,葫芦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了有识之士关注的目光。1908年,清廷宣布葫芦岛开埠,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聘请英国工程师休斯勘测葫芦岛,做建港之准备,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此次建港中辍。张作霖统治时期,启动第二次建港,后因直奉战争爆发,建港事宜再次告吹。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开始第三次建港,1930年7月2日在葫芦岛举行隆重的筑港开工典礼,张学良亲自前来参加,一年多以后由于“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建港被迫停止。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葫芦岛寄予厚望。在他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规划了葫芦岛港发展的蓝图,将其列为拟建的全国九个三等大港之首,还规划了由葫芦岛至呼伦贝尔等地的五条铁路线,遗憾的是孙中山没能实现这些愿望。张学良倾力建设葫芦岛港,一定程度是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张学良曾说:“建设葫芦岛港,目的在打倒日本人控制的大连港,葫芦岛是中国复兴之曙光!”
    1906年,锦西设县,初的县城在钢屯。“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1月,锦西县城钢屯沦陷,日伪当局把县城从钢屯迁到连山,从此锦西的城市中心东迁到辽西走廊。抗日义勇军在葫芦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保家卫国的感人篇章。日军入侵锦西县城后,钢屯附近的民众自发抗日,全歼日军古贺联队,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抗日武装取得的第一次对日作战胜利,在抗战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存起、郑桂林、孙雨田、张恩远、解宝昌等抗日义勇军将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葫芦岛这方土地,使得日军无法轻易占据葫芦岛。
    伪满时期,日本对葫芦岛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开矿山、建工厂、炼石油,妄图把葫芦岛变成日本的工业原料产地,1937年5月葫芦岛港开港通航。
    日本投降后,葫芦岛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来自东北各地的日本侨俘,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创造了战后由单一港口遣返敌国侨民人数的世界之。
    1945年以后,葫芦岛的兵家必争之地凸现。曾克林就率领八路军挺进葫芦岛,在这里和苏联红军会师,而后大批八路军主力渡海或陆路抵达葫芦岛。在国共鏖战中,1947年的杨家杖子围歼战、梨树沟门大捷都发生在葫芦岛,解放军均取得胜利。辽沈战役中,塔山阻击战闻名全国,蒋介石曾亲自乘坐“重庆号”巡洋舰来葫芦岛督战,却无法拯救国民党军队的败绩。1948年11月,葫芦岛全境解放,这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迎来新的历史时期。

葫芦岛旅游娱乐指南
    辽宁省的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300多年前,就有满族的太平鼓(单鼓)和八角鼓(后改成单弦)。200年前产生了东北子弟书。100年前,沈阳有评弹、弦子书、大鼓、八角鼓等曲种。辛亥革命后,沈阳、大连、抚顺等地曲艺艺术盛行。
    目前,辽宁省曲艺有40多种曲种,尤以自弹自唱的弦子书发展过来的东北大鼓和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演唱艺术——二人转(旧名“蹦蹦”)为有名。此外,沈阳杂技团的杂技也闻名中外。
    推荐:兴城海会是兴城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娱乐活动。届时有海上体育竞赛、民间文艺演出、地方风味食品、商品交易等活动,吸引着山西旅行社的游人。
相关攻略
相关线路
相关咨询

山西旅游热线手机版-u0351.com